当前位置: 首页 > 江院故事 > 正文
厚积薄发,不负韶华—艺术系学生获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金奖
2020-06-08 10:18:19

       近日,2019年第六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在南京落下帷幕。大赛自去年6月11日启动以来,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参赛者的报名参与,共收到作品24599项。经过大赛权威专家评委严格评审,评选出金奖1名,银奖4名,铜奖10名,优秀奖10名,大学生创新创业奖4名。我们师生6人创制的作品《年味》,以桃花坞年画为素材进行新中式女装创意设计,结合非遗传统手工艺制作,再现江南水乡静谧、温馨、喜庆的浓浓“年味”,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喜悦气氛,在诸多参赛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服装创意设计赛项唯一金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一等奖,并获得“紫金奖”赛项设立的最高奖金10万元奖励。目前,作品已实现版权转让和成果转化,正在进行打板做样,将于8月初在线售卖。
 
赛项解读
       2019年6月11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版权局、省委网信办、省委台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文联、省社科联等17个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发起主办的第六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正式启动,面向全国征稿,已成功举办五届,是国内规模广、影响力大的综合文化创意设计赛事。本届首次增设了服装创意设计赛赛项,大赛以“江南风韵”为设计导向,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服装的款式、工艺等元素,深入融合现代新工艺、新面料、新需求、新审美等,设计出一批兼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既体现江南韵味又彰显中华服装之美的成品服装,作品需注重创意与实用的结合,能够引导中国传统服饰体系化、流行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为此,有着多年大赛参赛经验的学院师生决定参加这个高级别的赛事,由陶颖彦、潘红梅、我和高海琳、周洁、夏雪六名师生组成的服装设计创作团队,于是就忙碌了起来。
 
主题演绎
       年味,是约定俗成的过年方式留给我们关于年的记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式。象征辞旧迎新的“新桃换旧符”民俗不仅装点了节日喜庆的气氛,更寓意着新的开始与求吉避凶的美好心愿。桃花坞年画作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之一,在江南的烟波水韵中散发着传统艺术的瑰丽光华。
       参赛系列服装造型采用时尚流行的大廓形外观,以体现华服之大,借鉴传统服饰的立领、汉服领及连袖构造,进行结构的设计改良,运用“百衲衣”的传统手工拼接技艺为表现手法来体现中华服饰之美,在大面积的服饰体块中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那份喜悦与热闹。服装色彩借鉴意象中所浸润的那份“年味”,以暖茶色为主色,青绿色为搭配色,年画中的珠玉色为点缀色。服装采用纯麻面料,以手工两次吊染渐变出清新水韵蓝,结合多褶皱的裙摆,在步履移动间体现水乡的律动美,以现代数码印花技术设计面料的肌理纹饰效果,并采用传统苏绣中的补花绣技法将图案装饰到面料上,在服装的空白处以手工平针绣出年画,来呼应服装上的装饰图案。服装采用夹棉工艺,并自制围巾、帽子,以手编挂毯手法来装饰点缀整套服装,整体营造出江南水乡静谧、温馨、喜庆的浓浓“年味”。
 
 
青蓝相传
       在接到比赛通知时,陶颖彦老师的二宝预产期不到半个月,但陶老师仍旧像往常一样与学生一起搜集素材、捕捉灵感。她说:“让学生切身体会一次从设计灵感挖掘到成品制作的过程,这是参赛的最终目的。对于面临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目的更加让我们多了份动力。”在创作团队反复讨论与头脑风暴之下,最终确定了以年画为素材进行服装的设计与创作,并在国庆假期期间,刚好是陶老师开始休产假之前,定下了款式的线稿。产假中的陶颖彦老师并没有能够全心居家,不时地关心着比赛稿件的绘制。在得知作品入围后,更是操心着比赛作品的面料事宜。在她生下小宝第39天,一大早她就带着小宝来了工作室,抱着小宝指导着学生制作,在小宝睡着后,亲自动手试验图案如何缝缀到服装上效果更好,如何在服装空白处点缀手绣更美观,为服装的图案装饰提供了一个很快捷的妙计,也使得参赛作品制作加快了进程。就这样,一直到最终比赛,陶老师都坚持每周来校1-2次,不断地调整着成衣制作的效果,成了团队强有力的“定海神针”。
       负责制作的潘红梅老师从作品上色、主题版制作、设计理念及作品命名,能够很完美地延续陶老师的设计想法和内涵,顺利完成了比赛的效果图。在得知比赛入围后,潘老师很是着急,因为她一周有4天都是满课,而意向买面料的那家面料厂地处苏州吴江,公共交通一天根本无法来回,平时不开车的潘老师也不敢独自开车去那么远的地方。于是,周六,她让先生开车一起去吴江买面料,将儿子一个人丢在了家里。因为制作工序繁琐,比赛期限又很紧,所以整个12月份,潘老师白天上课,晚上留下来和学生一起打板、制作,一直到深夜,一个月都没有回家吃过晚饭,每晚在工作室和学生一起啃煎饼,攻难关,甚至午饭的时候,潘老师也是让他先生送来午饭,她就在工作室吃饭,一吃完就来看制作的进展,存在什么问题。很多时候,学生将她看作是一个大伙伴,解决不了的制版难题她都能解决,学生做不好的一个部件也都是由潘老师来兜底。超负荷的工作让潘老师生了病,发烧呕吐,只能吃点薄稀饭,但是却没能耽误她一节课,也没能让她停止一个晚上早点回家休息。
        在老师的陪伴与鼓励下,高海琳和周洁夜以继日,不断地进行成衣制作与调整。每天早出晚归,偶尔一次宿舍熄灯前一分钟回到宿舍,舍友们会开玩笑说:“现在真难得看见你啊!这也太拼了吧?”她们多半是默笑不语,想也许比赛结果会令人失望吧,但丝毫不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这拼搏的经历何尝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呢?不是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吗?我们准备着,机会不就正在靠近了吗?高海琳回忆起当初决定与老师们参赛的经历时说道:“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一念是多么重要。在这次比赛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一份荣耀或是一份经历,更多的是在我们老师的身上发现那份敬业的坚韧与坚持的毅力,激发了我们的斗志与勇气,让我们不仅在这次比赛中,而是在往后的生活、工作中能够不断地自强、自信”。
 
产教融合
      在整个作品的设计与制作中,我负责在关键点上给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在主题版的设计、在后期的成衣坯样制作完成后及时地对系列款式进行整体的调整与优化,不断地修正、完善款式细节。相对而言,我的参赛经验比较丰富,先后获得过江苏省优秀设计师和江苏省十大服装设计机构(中心)称号。近年来,指导学生多次在主管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在作品完成一半的时候,作品需要进行染色和印花工艺,我便联系了国家艺术染整与现代扎染产品开发基地江苏华艺集团进行服装半成品的染色,并且受到了集团艺术总监顾鸣老师的亲切接待。顾老师是教授级高工、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江苏省第五批产业教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艺术染整首倡者,也是2017、2018、2016年“紫金奖”金、银、铜奖的主创设计师。在顾鸣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我们师生吃住在企业,短短几天的时间,通过企业打样间对作品进行反复试染,最终使印染工艺达到大家想要的效果。因为工期紧张,顾鸣老师还亲自陪同大家去印花厂进行印花流程的交接,从而使得大家快速完成了内搭的吊染及面料图案的印花工作。
精益求精
       成衣完成了以后,工作并没能停下来,还得赶制配饰,做帽子,做围巾,做包,帽子上的发辫和绣花都没来得及做完就带去比赛了。所以,在彩排现场,潘红梅老师还带着学生一刻不停地为配饰做手工。彩排的那天是平安夜,天还没亮大家就带着大包小包的配饰赶去南京,经过一天的服装整理,不停的跑前跑后,大家都感觉要累趴下了。彩排结束回到宾馆已是晚上9点多了,潘红梅老师发现有两顶帽子的表面空白太多,需要锈点花来点缀填补,所以回宾馆吃了碗泡面后,就又和学生继续绣花——她一个人绣一顶,高海琳和周洁合作一顶。一转眼到了半夜十二点,学生们困得上下眼皮都要粘一起了,就跟潘老师哀嚎着想放弃。平时一向温和的潘老师突然很严肃地说:“不行,前面那么多艰难都熬过来了,难道就差最后这一两个小时吗?”她还跟学生说:“凡事我们要尽力到无能为力,不要给自己遗憾的机会。”就这样,在潘老师的“逼迫”下,大家终于完成了所有的绣花任务,最后一针缝完,学生们就倒头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大家来到决赛现场,按序排放在后台的我们的作品旁围了不少人,原来是资助该活动的“轮廓”服装品牌的设计师正在查看我们的衣服,他称赞道:“这衣服在这一众衣服里相当出色,尤其是这手工,太令人惊叹了,是谁的作品?”当时学生立刻自豪地应道:“是我们的”。他又询问了是哪个地方的,哪个单位的,当听说参赛单位是高职院校时,更是赞叹道:“这才是工匠精神,传统手工艺在现代服饰中运用得相当巧妙。”他的评价立刻引来更多人的围观,那一刻,孩子们感觉昨晚熬大半宿做手工都是甜蜜幸福的了。
       决赛开始后,大家紧张有序地给模特换衣服,换完衣服赶紧跑到前台观看拍摄,整个系列从第一个模特登台到最后一个模特下台,也就1-2分钟,那时也才真正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意味。等待结果总是煎熬的,因为疫情的原因一直没有公布,直到三月份主办方才公布结果,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生高海琳说:“这次比赛让我享受了耕耘过程中的风景,譬如做成一件衣服的喜悦和装坏一个袖子的无奈,都是宝贵的体验,都是今后助我们成长的基石”。
 
厚积薄发
       长期以来,学院服装专业不断探索“二维互动、学赛一体”教学理念,将知名赛事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服装专业‘二维互动,学赛一体’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获批为2019年江苏省教改课题。此次奖项的取得,也是学院产教深度融合的结果。在成衣的创制过程中,得到了江苏华艺集团、顾鸣艺术染整工作室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师生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主办的赛事中摘金夺银,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在专业建设、教改、科研成果方面的集中体现。接下来,服装专业将以国家级骨干专业、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为契机,继续推进与巩固建设成果,将学院“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质量推上新台阶,进一步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艺术设计系   王银明)